知識改變命運 兼談獎勵的意義

香港教育學院最近比較1991年和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,發現貧窮線以下的孩子入讀大學的比例是13%,但富有人家的孩子是48.2%,相差3.7倍。換句話說,8個貧窮家庭的孩子之中,才有1個入讀大學;反之,富有家庭的孩子,2個就有1個入讀大學。

但窮人是否就要認命,讀書條件不及富人便放棄求學,在知識經濟型的香港生活下,捱死一世?

須知自古以來,富人子弟讀書的條件和機會總比窮人高,但歷史上有更多的窮家孩子靠讀書改變命運,如戰國時代的蘇秦,他自少家窮,但他知道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,故不惜懸樑刺股,奮力讀書,結果成為六國的宰相(廣東粵劇的經典「六國大封相」便是歌頌這故事),權力一時無倆。

美國解放黑奴的林肯總統,家境也十分困苦,但他靠半工半讀完成法律課程,成為律師,及後參政,競選雖經歷多次失敗,但自少養成的奮鬥性格,令他屢敗屢戰,結果成為美國總統。

世上實在有太多以知識改變命運的例子,只要窮人不甘於一世做窮人,便會發憤做人。經驗告訴大家,讀書是其中一個脫貧的好方法,路雖漫長艱辛,但最可行和實際。這所以學校不斷推出獎勵計劃,如「書中自有午餐肉」計劃、「Easy拎」計劃、「自我挑戰」計劃等等,甚至全數資助畢業生往美國交流學習一年,目的就是要激發孩子的奮鬥心,憑學識改變自己的命運。

期間學校雖不斷受到批評,指責太物質化,教壞孩子。但以小學生的心智水平來說,物質獎賞是最實質和最快見成效的方法,關鍵是大人如何演譯這獎勵,是教導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穫、感恩及報恩的道理,還是只貪圖物質獎賞的表面,而沒有教導孩子獎勵的深層意義。

所以請家長合作,珍惜和借助學校特有的獎勵計劃,要求孩子做齊每日功課,自少養成負責任的態度;鼓勵孩子追求卓越,勤力學習,不怕接受挑戰,激發孩子的奮鬥心。目標是將來學業、事業有成,過一個富裕的生活和有意義的人生!